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醴陵古村

醴陵古村

关键词:古村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麻石村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tangw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777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 麻石村,位于醴陵市富里镇东北边陲,东界江西上栗县,北邻本省浏阳市,自古号称“吴头楚尾”。境内麻石河(又称栗江)布满坚硬的麻褐色卵石,历经千万年流水冲刷而成。“麻石村”及“麻石河”由此得名。一座挂满青藤的单拱石桥,在村头横跨此河的一条分支小溪,长一丈二尺,宽约七尺,墩脚古碑曾镌“吴楚桥”三个篆字。民国县志载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,吴楚分疆远溯则可至春秋战国。足证此村历史的悠久。

       罗霄山支脉武功山从江西萍乡杨岐山逶迤西行,至大屏山入醴陵境,再转折向北腾跃20余公里,至麻石村嘎然而止。登山揽胜,但见丘岗苍翠,水秀山青,田园阡陌铺锦,村街古风犹存。一条石板古巷傍河而建,绵延到庄重古朴的“龙王庙”附近,形成长约一华里的街道。居住着村里2个联组的居民,人口约1000。各式店铺鳞次栉比近百家。以街心为界,街南归属醴陵,街北则为江西上栗,有如回归前深圳蛇口之“中英街”,形成湘赣“两省共一街”的奇特景观:古街狭窄,门对门人可相握;店铺相望,南与北乡音有别。就连一座“龙王庙”也自古界限分明:“龙神殿”位于街北上栗,属江西,古为“吴”地,“大戏台”却建在街南麻石,属湖南醴陵,古为“楚”地。所以戏台前的石柱上镌有这样一副楹联:“鲛女吹箫,贝阙珠宫流逸韵;湘灵鼓瑟,吴山楚水答清音”。每年农历4月18日,附近民众必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李畋先师祭祀庙会,纪念烟花爆竹行业的创始人李畋先师生辰。而麻石正是这位“花炮祖师”诞生的故乡。所以逢会之日,这里就人山人海,香烛缭绕繁盛,热闹非凡。当地自古流传的口号:“爆竹天下皆无,就此麻石一家”,见证了麻石作为醴陵 “花炮之乡”渊源的历史地位。而李畋在麻石的遗宅故址,当地父老言之凿凿犹能指认;他的故事和传说,至今还在这一带民间广泛流传。

  相传李畋生于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)四月十八日。唐太宗贞观年间,皇帝李世民被“山魈”闹鬼缠扰日夜不宁,四处张挂皇榜访求高人驱邪。李畋因受“真竹着火爆之”可惊山鬼的启发,已研究发明花炮的制作,名曰“爆竹”,即后世所称之“炮竹”。于是揭榜进京,以一百个装填好硝药的小竹筒,在山怪又出现时一齐燃放,终于惊走山魅,治好了皇帝的病。唐太宗极为赏识李畋,下旨封他为“爆竹祖师”。令其荣归故里,以编爆为业造福万民。李畋遵旨回乡,把技艺毫无保留传授与乡邻,世代绵延相传。邻近上栗和浏阳的乡民,也荷蒙福泽纷纷仿效,终于使这一方土地的子民家家能制鞭炮,户户皆是作坊。麻石全村人口近3000,水田不足1200亩,花炮生产自古就是最主要的经济支柱,目前在厂从业者就有1000多人,占三分之一以上。所以这一带成为花炮制作策源地和生产中心,历来为世所公认史有明载。《中国实业志》称:湖南编爆生产“始于唐代,发达于宋末及逊清乾隆年间。湘东之平江、浏阳、醴陵……均为爆竹制造之中心地”。而李畋作为众所尊崇的“花炮祖师”,更使醴陵和麻石引为光荣和骄傲。因为醴陵自东汉初置县已历1900多年,自唐迄今也有1300多年,其间朝代虽屡有更迭,上所归隶大者为荆楚,次曰湘州、长沙、潭州,名称不同地域实一;下所辖境虽或有并入划出,富里镇和麻石村,却一直归醴陵所管辖。由此判定李畋出生籍贯在醴陵无疑。

  麻石,还承载着中国近代史上光荣的一页。公元1906年农历是丙午年,震惊中外的萍浏醴大起义,首先是在这里树旗发难,成为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的一次壮观的预演。这次起义由同盟会革命党人黄兴、刘揆一、宁调元等策动和指挥,著名会党首领马福益、龚春台、李香阁、姜守旦等先后参与领导,指挥机关就设在麻石老街龙王庙。这年12月4日,龚春台率会众2万余人宣布起义,明确提出废除专制政体、建立共和民国等主张。以最原始的刀棒锄剑敲响清王朝的丧钟,各地义军纷纷响应。清廷大受震撼,调集湘、赣、鄂、苏四省优势的装备和兵力,进行血腥镇压和围剿,起义最后不幸失败,但麻石山民以血肉之躯英勇搏杀的大无畏气概,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坚毅强悍敢为人先的雄风。麻石河畔保留至今的那一幢幢古老的吊脚楼,见证过他们这一幕幕悲壮伟烈的历史活剧。

  2000年5月21日,又为农历4月18日。在风景秀丽的醴陵仙山公园,大型仿古建筑“李畋殿”经过历时一年的建设,终于顺利落成,并首次举行隆重的各界公祭典礼,由政府首长恭读祝文。这既是对李畋先师诞辰最好的缅怀,也是醴陵市和麻石村的无尚光荣。众所瞩目的“李畋牌”花炮商标,也在这一年由市花炮商会出面,注册成功。

  ● 美田桥:吴楚边村古韵悠悠

  美田桥,位于醴陵市沈潭镇最东南边陲,东与江西萍乡市接界,背靠武功山余脉入境处之会真山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级小镇,又浸润着浓郁的荆楚田园风光。清道光年间白衣秀才杨白蔚,是一位著名的本土诗人,曾有《次美田桥》诗一首描摹极具情致:

  自笑踪无定,飘蓬到美田。

  土音萍醴杂,茅屋市村连。

  十里山如画,中秋月渐圆。

  饱看吾不厌,桥水淡清涟。

  四处漂泊的诗人,仿佛是不经意间来到这里,信手挥洒成这么一幅水墨图画:十里田园青山(即会真山)如黛,桥映清溪在水一方;于是“土音萍醴杂,茅屋市村连”一联如山泉泻石自然流出,成为传世名句,至今犹是当地风光人情的典型描写。只是时代进步,土墙茅屋,改换成红砖瓦盖而已。而两省民居错杂相处,街墟贸易千头攒动,庙会聚演万众狂欢。各操方语,各吐乡音,仍是一番熙熙攘攘盛世和谐的景象。

  美田桥村街长约一里,古老的麻石街道已换之以平坦的水泥路面,众多的铁匠铺、染布作坊也被五花八门的现代货摊商铺所取代。是远近闻名的一处土特产货物交易集散地。它的形成,主要得益于明代中叶始建的古典建筑“万寿宫”及其祀神庙会,至今已近500年。

  万寿宫又名“豫章会馆”,为江西赣帮集资创建的公益性建筑。民国县志载醴陵东南西北四乡及县城共建有17所,以县城西街规模为最大。惜多已不存,美田桥的这座“万寿宫”虽经修复大体还能保存原貌,可算得是弥足珍贵。

  宫中所祀神像是传说中斩孽龙为民除害的许真君许逊,以曾任四川旌阳县令又称“许旌阳”。明朝冯梦龙所编《警世通言》,曾详载其事迹。神话与真实扑朔迷离,被刻石刊碑悬于右壁钟鼓之畔,几百年来一直受人敬仰崇拜。殿宇为三进三开间式,位于市集中段。山门临街而立,入山门即为戏台,面向内殿,中为卵石铺就庭院地坪,两厢为双层观戏长廊;后殿正中为许真君造像,冕服捧圭,庄严神圣;两侧各立握剑将军神像一尊,高一丈余,威严赫赫。厅中是两根大石柱,镌刻长联右为:“万民蒙恩泽,治洪降孽除暴安良;凶涛骇浪咸就范。”左曰:“寿宇沐神庥,施药行医驱妖净氛;魑魅魍魉尽潜行。”真君头上悬匾曰:“圣恩万古”,殿檐悬额为“玉隆宫”,是万寿宫的又一别名。左右为配殿,附祀神像是包公和南岳老爷。其上也各有一横匾,分别镌刻“驱邪辅正”和“气冲斗牛”四个大字。侧墙又各有一圆拱形边门,左题“爽挹西山”,内祀“关圣帝君”;右题“春生南海”,内奉“观音大土”和18罗汉。

  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和八月十二,传说是真君老爷生日和得道升飞之辰,也是附近周围十里六村迎神赛会,燃香祭拜的庙会节日。临期狮舞龙跃,鼓乐喧天;村街如市,水泄不通;戏台上演绎着惩恶劝善的“故事”,集市上吆喝着一方丰饶的物产。热闹非凡,使人流连忘返。

  戏台建筑别致。屡经拆建之后,保留的花岗石柱,仍能显示出当年壮观富丽的气势。石柱刻联,上为:“楼台增胜景,悦见珠帘画栋飞南浦云。”下为“山水有清音,好将金钹玉箫唱西江月。”中悬横额“观照凡尘”四字,意味深长。戏台中央上方是一八角形斗拱澡井,彩绘着一些善善恶恶的故事图画。后壁高悬一块金字黑底的大匾,醒目地题刻着三个大字:学好样。款识为清道光年间举人陈钟山所题,1994年农历甲戌戏台复建时重刊。名人古训,与戏台的教化功能浑然一体。

  万寿宫左边入门叫“吉祥弟”,迎面一联叙说美田桥的景观道是:“五里九桥十陂联鸳鸯,一排二凤三江聚美市”。其中“陂”即“水坝”,“排”指美市地势建筑居高连片,“凤”意为会真山如彩凤居前。“三江”实为三条溪涧均是渌水的小支流。以今天风景去索求,“水坝筒车”虽已告别历史,渠道阡佰依然纵横于沃野平畴,会真古寺照旧掩映于丘岗远山。旧貌新颜,古韵悠悠。

  ● 清安铺:驿道四达交汇之村

  清安铺村位于醴陵市仙霞镇,北端和株洲县姚家坝乡(原属醴陵,1959年划出)的南田桥村、沈家桥村接界,距城区22.5公里。全村人口2096人,耕地面积1700余亩,主产水稻,是重要产粮区域之一。地貌属海拔60-170米的低岗丘陵地带,是罗霄山系分支九岭山脉从浏阳向这里的延伸下降余脉。最高点为村北部的狮形岭,高170米。省博物馆珍藏著名文物商代青铜象尊,即在此山出土。

  清安铺历史上素以驿道“四达交汇”而著称。驿道俗称“官路”,始于秦代建筑之“驰道”。以后历朝沿袭规模不一。宋元之际,醴陵驿制渐趋完备。南宋于县城设“县前驿”,位于“县治之右”。著名诗人范成大过醴陵曾作《咏醴陵驿》一诗,其中有句云:“渌水桥边县,门前柳已黄。”证明那时馆驿、县治及“渌水桥”均距隔不远。

  元顺帝元统元年(1333),各地奉诏令设立急递铺,专为官方传递文书。清安铺即为醴陵县城总铺下设的18分铺之一。东北至浏阳支线有王仙、明兰(南桥)两铺,全程70里;往东通江西为主干线有傅冲、插岭关(即老关)两铺,全程30里;主线往西北至省城长沙,有袁牌(即源门铺)、板杉、东冲、清安、梢岗(今属株洲姚家坝)、双牌(原属湘潭,和醴陵交界。)六铺,全程60里;南往攸县茶陵支线,有龙山、泗汾、横岭等六铺,全程60里。另从清安铺主线折西南分支,跨“渌安桥”,有关王庙、渌口司两铺(原均属醴陵)全程50里。以上每铺配马二匹,驻铺卒三或六人不等,皆腰束革带,悬铃持枪,按限定时日向各铺依次传递。民国时始撤停。

  驿道由官府依时拨款维修。其路面一般宽在2米左右,道心纵横铺列采自长沙丁字湾的条形麻石,2或3行不等,每块石料长约1米,宽约0.4米。劈山过岭,遇河搭桥,工程巨大,民力耗费极其艰辛。漫漫长途,时见600里加急文书鸡毛飘动,马碲踏踏急如鼓点;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”,天涯商旅,轿马奔驰,一串串驿铃清音悄然远逝,夕阳照古道余韵悠悠……

  自近代轮轨交通,西风东渐,石板驿道遂成历史陈迹,且多不复存留。但它作为昨天的见证,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物资源。于是1999年冬,清安铺村委会发出倡议,号召村民捐款集资整修古道。共筹款4万余元,全村参与清沟铺石,历时一月有余。由上铺直至铺街,长约一华里的麻石古道终于基本恢复原貌。而今从这样的村街走过,心中自然会涌上一种莫名的敬畏,敬畏我们的祖先是那样坚毅、勤劳和纯朴,与脚下那些采自深山的浑厚石板,似乎都有某种神秘的联系。遥想起曾在这村街上涌聚的庙会墟集、油盐谷米、夏布药材,农副特产、杂耍戏班;一切都很平淡,又很平常。就像先人们生生世世都只祈盼着的“清吉平安”。“ 清安铺”的得名,即源于此。

  清安铺以交通之利得风气之先,于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就较早设立新式学堂,私立“兰谊中学”,更享一时之誉,成为醴陵三中前身。这里也曾走出过一些名人:清明廉干官任知府的张邦柱,军功起家加授提督的张拔萃,讨袁护法有功于民国的刘昆涛(建藩),晚年思归曾出主闽政的刘建绪……也算得是人杰地灵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